直肠是消化系统的末端通道,位于盆腔内,上接乙状结肠,下连肛管,全长约12-15厘米。在人体站立位时,其大致位置从左侧髂嵴(髂骨最高处)水平开始,沿骶骨和尾骨的前方下行,穿过盆膈(封闭骨盆下口的肌肉和筋膜组织)后,终于肛门。
从正面看,直肠在盆腔内居中;从侧面观察,它并非笔直,而是呈现两个弯曲,上方与骶骨曲度一致,形成凸向后的骶曲,下方绕过尾骨尖,形成凸向前的会阴曲,这些弯曲有助于粪便在直肠内的储存和控制排便。直肠前方与膀胱、前列腺(男性)或子宫、阴道(女性)相邻,后方紧贴骶骨和尾骨,两侧则有输尿管、盆腔神经丛等重要结构。这种位置关系使得直肠不仅承担着储存和排泄粪便的功能,还与生殖系统、泌尿系统等有着紧密联系。当直肠发生病变时,可能会影响到周围器官的功能;反之,周围器官的疾病也可能波及直肠。例如,男性前列腺肥大可能压迫直肠,导致排便困难;女性的盆腔炎等疾病,炎症蔓延时也可能累及直肠,引起直肠刺激症状。此外,直肠壁由黏膜层、黏膜下层、肌层和外膜层构成。黏膜层在直肠空虚时形成许多皱襞,当粪便进入直肠后,皱襞变平,以容纳更多粪便。黏膜下层含有丰富的血管、淋巴管和神经,为直肠提供营养并传递感觉信息。肌层包括内环行肌和外纵行肌,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,推动粪便排出体外。熟悉直肠的具体位置和结构特点,不有助于在直肠出现健康问题时,更准确地感知症状、配合诊断与治疗,从而维护肠道乃至全身的健康。
维持直肠健康的注意事项
1、合理饮食:增加膳食纤维摄入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食物,促进肠道蠕动,保持大便通畅,减少便秘对直肠的刺激。减少高脂肪、高糖分和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取,避免加重肠道负担。
2、规律排便:养成固定的排便时间,避免憋便。控制排便时间,不要在厕所长时间蹲坐或玩手机,防止直肠静脉丛充血,降低痔疮等疾病发生风险。
3、适度运动:坚持适度的身体活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瑜伽等,促进肠道蠕动和血液循环,增强直肠功能。避免久坐,每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起身活动。
4、注意卫生:保持肛门周围清洁,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,避免使用粗糙的卫生纸;选择舒适、透气的棉质内裤,并勤换内裤,防止细菌滋生引发感染。